顯示具有 廣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廣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05/14

五個社群網站的地區性使用狀況 plurk.com/Twitter.com/orkut.com/wretch.cc/facebook.com

網路行銷往往必須要有實際的數據來做精準投放的依據,

當然還有其他的因素要考慮,

這篇是給友人OJ的參考數據,

剩下的就是看圖說故事囉。

all
_uae
_us
ru
cn
jp
tw

以上

請享用。

2009/01/06

Facebook的人脈關聯廣告

Facebook的人脈關聯廣告
18 Nov, 2008 social_software, PR & Advertising

Facebook告訴你,你的朋友成為了某某品牌的Fans,並邀請你加入這品牌的Group及Fans Page,你也有興趣加入吧!

其實這一兩個月,玩Facebook時,偶爾也會看到在廣告欄中,出現自己朋友的相片。看真一點,原來它說我的朋友也支持某品牌,也邀請我加入。這個構思也夠有趣。一般來說,我們都是由朋友的Invitation來介紹入Group或Fans Page,但如果我們不Click進Notifications那一頁時,便可能會錯過這些邀請訊息。而且Notification那一頁的內容是不能由廣告客戶控制的,所以真實的宣傳效益並不大。而現在Facebook在廣告位置顯示你朋友的相片,你就可能會被那些相片吸引了過去。本來這是一個不該會有朋友樣子出現的地方,卻找到了你的朋友,你應該會感到驚喜,並進去看看吧。


這種以人脈網絡為基礎的廣告,的確有它的賣點。我覺得情況就像最初見到因應網頁內容顯示相關廣告的情況一樣。這雖然不是與內容有關連的廣告,但也是傳送一種與你「有關」的訊息給你。

其實我覺得內容相關廣告,以及賣人脈的廣告是可以合而為一的。試想一下,某次當你的朋友說過「I want a Nokia handset」或「I bought a new HP netbook」,然後Facebook好好整理這些Status,那麼當他們真的要為Nokia的手機或HP的小Notebook做宣傳/廣告時,它可以直接告訴你,你的朋友「wants a Nokia handset」,不如買一支給他做生日禮物吧。又式者某某「bought a new HP notebook」,你也應添置一台當是自己的聖誕禮物吧。甚至如果你的朋友最近在Status中說自己不高興,它就可以勸你買點某某名牌朱古力來逗他/她。最後再貼上你朋友那句Status的URL。這樣可以達到的宣傳效果應該更好。

錢難賺!寒冬拓財源 Facebook推出新型態廣告吸引業者































錢難賺!寒冬拓財源 Facebook推出新型態廣告吸引業者


( 2008/11/18 14:40 鉅亨網 )
【鉅亨網謝淑娟.綜合外電】 儘管用戶快速成長,Facebook公司仍然需要時間來 證明自己可以從廣告客戶手中取得穩定的收益。目前, 該公司正嘗試一種新的戰略,希冀能吸引更多廣告業者 的青睞。

許多人對總部位於加州 Palo Alto的Facebook公司 並不陌生。該公司由哈佛大學畢業生 Mark Zuckerberg 創辦,經營免費的社交服務網站《Facebook》。全球經 濟下滑,許多企業紛紛減少刊登或撤銷廣告,讓依賴廣 告營收的網路公司大受影響,收益銳減。因此,該公司 計畫推出名為「參與廣告(engagement ads)」的廣告模 式,進一步模糊市場行銷與社交網路的界線。

據《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報導,該廣告模 式以鼓勵用戶參與的方式進行。當《Facebook》的用戶 首次登入帳號時,主螢幕將出現一個廣告,鼓勵用戶參 與其進行中的活動,如評論電影預告或回覆本季最後一 回的電視節目。

若用戶完成參與動作,如將 Bravo TV的《Project Runway(決戰時裝伸展台)》節目加入個人的事件名單中 等,《Facebook》 便會以發出通知的方式給用戶的朋友 ,讓 Bravo TV的廣告有更多曝光的機會。

為證明新廣告模式的效果,《Facebook》在 8月便 悄悄地作了許多測試,並於本月開始提供給所有得廣告 業主。該公司表示自2007年起,美國百大廣告業者中便 有 70家在 《Facebook》上刊載廣告,但市場調查公司 comScore Inc.於 6月發表的研究報告卻顯示該網站的 廣告閱覽次數僅佔全美線上廣告瀏覽率 1.1%。

而根據該報告,另一間社交網路巨擘 《MySpace》 的東家News Corp.(新聞集團)旗下的 Fox Interactive Media Unit(福克斯互動媒體)則獨占鼇頭,以 15.9%的 瀏覽率領先群雄。 News Corp.還擁有發行《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Dow Jones & Co.(道瓊公司)。

RE/MAX Preferred Choice Properties公司副總裁 Angie Tulgetske表示,他們每個月都在搜索引擎網站 上投入數千美元刊登廣告,轉售分時享用度假別墅所有 權(timeshare),但從不考慮社交網站。Tulgetske說, 「我從未聽說有人因看到《Facebook》上的廣告而買了 那個產品…我們也不認為自己可以從中獲利。」

在此同時,經濟下滑也持續對線上廣告市場造成重 大打擊。據 eMarketer數據,2009年全美線上廣告成長 可能將從2008年的 17%下降 14.5%。不僅如此,分析師 還認為社交網站所受到的衝擊將特別嚴重,因廣告業者 仍在摸索適當的方法來評估刊登廣告的實質效益。

廣告業者表示,在《Facebook》和 《MySpace》上 刊載廣告的費用遠低於向 Yahoo Inc. YHOO(US) )或Time Warner Inc. TWX(US) )旗下 AOL購買優質廣告刊登。同 時,價格也會因廣告類型和目標族群的不同有很大的差 異。在《Facebook》上刊登參與廣告的收費標準也較在 該網站上刊登一般廣告來的多。

不過,並非所有的《Facebook》用戶都對參與廣告 感興趣。32歲的《Facebook》用戶 Heather Watson 最 近在上看到《Project Runway》的參與廣告,她覺得這 樣有損用戶體驗,她也未進行廣告的活動。

《Facebook》24歲的創始人 Mark Zuckerberg在出 席公開場合時表示,該公司目前的主要任務是拓展用戶 ,而非營收。假以時日,《Facebook》就會漸漸找出適 於己身的商業經營模式。

熟知內情的人指出,Facebook今年盈利將增加 1倍 以上至 3-3.5億美元。但該公司的成本卻不斷地上漲。 不過在上星期的產業會議上,Zuckerberg表示他們目前 並不需要進一步的籌資,未來幾年內也沒有上市的計劃。

儘管如此,Facebook仍持續為吸引廣告公司的戰略 加碼。該公司已從 Yahoo等公司挖角許多一流廣告業務 主管,並由資深主管組成一銷售團隊。他們還向線上廣 告代理商如傳播集團 Starcom MediaVest Group等公司 派遣推銷小組,希望增加廣告業者對其免費分析工具的 興趣。

Facebook首席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認為在持續 調整一段時間後,即可完整建立起該公司的廣告模式業 務。她指出現有廣告產品運作良好,但Facebook還有相 當廣闊的發展空間。

過去,Facebook曾經嘗試過許多不同的廣告形式。 初期採用成本低廉的傳單來推廣活動,2005年即成立自 己的內部銷售團隊。該公司並從2006年起與 Microsoft (微軟;MSFT-US)) 達成協議,由該公司助其銷售橫幅廣 告。Facebook還開發出社交廣告平台,將用戶在網站上 的活動分享給好友。

盡管如此,廣告業者還是不願在《Facebook》上刊 登廣告。他們認為在使用者生成(user-generated)的內 容旁邊設置廣告可能會有損品牌形象,且這類網站通常 只吸引大學生。儘管《Facebook》現在已拓展了用戶群 ,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用戶在觀看彼此的資料時根本 不會瀏覽廣告。

據市調機構 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 Jeremiah Owyang統計結果,《Facebook》 的用戶瀏覽廣告的比 率低於 1%。他還認為 Facebook的廣告配置方式「令人 困惑(confusing)」。

最近,Facebook將注意力放到那些在搜索引擎網站 投入大量資金的廣告業者。因此他們推出新服務,讓業 者可以購買特定的橫幅廣告。該公司表示,目前已經有 幾千家廣告業者每個月使用這項服務。

線上廣告代理商 G5 Search Marketing Inc. 便為 自己的客戶購買了這個廣告服務。首席執行長 Dan Hobin表示他們在《Facebook》和 Google GOOG(US) )搜 索引擎網站上為加州一間倉儲公司刊登廣告,而就 5月 的結果看來,投入相同的資金,《Facebook》帶來的訪 客更多。但他同時也指出只有少量的客戶願意使用這個 廣告服務,因為《Facebook》的用戶群太小,無法滿足 客戶的需求。

利用Facebook網路社群,來增加部落格流量!

利用Facebook網路社群,來增加部落格流量!


Facebook是由哈佛學生Mark Zuckerberg於2004年建立。

一開始僅是哈佛學生的社交互聯網站,沒想到網站成立一個月,便有一半以上的哈佛學生加入Facebook。之後 Facebook開放給其他美國大學的學生,包括史丹佛、MIT和耶魯等,然後又開放給全美大學和高中生在Facebook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並逐漸演 變成全球最大的社交網。

申請Facebook帳號完全免費,而且申請方式很容易,只要輸入email和密碼,再按指示輸入電腦顯示的通關代號就可以了。

登入之後,建立個人檔案、上傳照片、寫日記、布置網頁、增加包括小遊戲和朋友名單在內的各種連結,才是真正的「大工程」。每個人的Facebook網頁,都會因為自己的設定而具有個人風格,這也是Facebook另一個迷人之處。

要成為Facebook玩家,有六項基本功能不可不知:

1.「Search」:透過輸入真實姓名,找尋失去聯絡的朋友,擴大社交範圍。

2.「Groups」:用來聚集有共同興趣的朋友,促進資訊交流,也可以方便認識志趣相投的朋友。

3.「News feed」:可隨時告知用戶有關朋友的最新動向,例如離線或在線上。由於涉及隱私,用戶可選擇是否向朋友披露自己的動向。

4.「Events」:方便用戶組織各種活動,通過Event諮詢朋友參與活動的意願,並記錄參加者資料。

5.「Super Wall」:有別於一般留言板,除了文字,也能加入圖片、短片和音樂等。

6.「Photos」:除了可以跟朋友分享圖片,更能透過照片直接聯到該facebook帳號。

資料來源:UDN聯合新聞網

Facebook成品牌推手 廣告效益明顯

【編輯推薦】Facebook成品牌推手 廣告效益明顯

2008-07-07 10:30:00 


隨著 Facebook 成為全球社群網站龍頭,不但匯集了全球數以千萬計的網友在上頭進行互動和社交,也開始吸引一些廠商的注意力,考慮透過 Facebook 的平台來傳遞產品訊息,進一步打造自家品牌的形象。其中一家名為 Deep Focus 的廣告公司,便以有效的跨媒介的廣告策略和綜合性的促銷活動,來為客戶在 Facebook 網站平台上發展具有影響力的線上廣告。

Deep Focus 廣告公司的客戶包括了家庭票房電影院( HBO )、可口可樂以及新線影業等知名企業,透過該公司的精心策劃,讓這些知名企業以合作夥伴的方式出現在 Facebook 平台上,也能讓廣大的網友接納這些知名品牌所打造的友好形象。

最近,傳聞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公司 VISA Card 也將投入兩百萬美元在 Facebook 網站做廣告,顯見這股在社交網站打廣告的風潮已經吹進傳統產業,而且成果斐然。

新聞來源:數位時代

虛擬世界的廣告哲學

虛擬世界的廣告哲學


報導時間:2007-09-01 14:54

報導簡述
許多知名企業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大做廣告,效果卻不盡理想。其實廣告主應該更融入遊戲之中,以玩家角度思考,不要試圖改變玩家的習慣。撰文=艾瑞克。尚費爾
深入報導
知名科技雜誌《連線》(Wired)的記者法蘭克.羅斯(Frank Rose)在八月份的雜誌裡頭發表一篇關於網路廣告的有趣文章。文章的標題是「How Madison Avenue Is Wasting Millions on a Deserted Second Life」,內容大意是描述許多知名企業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這款虛擬遊戲中,花費大把銀子做廣告,效果卻似乎不盡理想。文章摘錄如下:

至今已經有超過五十家有頭有臉的大公司在《第二人生》裡面打廣告,方式都極富創意,投入的金額則以百萬美元為單位。舉例來說,IBM在遊戲中「建造」了一群相互連接的小島,用來招募人才、員工訓練或是舉行會議,不同的島嶼負責不同的工作;不動產經紀公司Coldwell Banker和財富管理公司H&R Block則分別設置虛擬的分公司;另外還有運動品牌愛迪達(Adidas)以及大賣場品牌Sears在裡頭設立門市。不只產業界,甚至連CNET和路透社(Reuters)等媒體也有辦公室,以便追蹤這個虛擬世界裡的一舉一動。
真要形容的話,情勢就好像月亮突然有了氧氣一般,大夥兒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移民潮。

但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這些努力到目前為止似乎都是徒勞無功。根據林登實驗室(Linden Lab,發明此款遊戲的公司)的官方資料,雖然目前的玩家將近四百萬人,但在過去一個月內登入遊戲者,卻只有約一百萬人,而這一百萬中只有大概十分之一是美國玩家。不僅如此,在所有遊戲人口中,超過八五%的帳戶已經是閒置的狀態,換句話說真正參與的人只有約莫一五%。

高度參與者寥寥無幾

實際玩過《第二人生》的人都曉得,在裡面其實沒有太多事情好做。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遊戲的高度參與者寥寥無幾。以六月份任何一天為例,最受歡迎的地點是金錢島(Money Island),在島上可以免費取得虛擬的林登幣(Linden dollars),大約有十三萬六千人造訪。另一個地方則是慾望海灘(Sexy Beach),玩家在這裡可以參加狂歡派對、虛擬性愛及其他成人服務,這裡一天可以吸引十三萬三千人。至於剛剛提到那些公司的據點呢?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IBM島嶼兩百八十一人,可口可樂的體驗館二十七人。

我們都知道網路最終會變成一個3D立體的虛擬空間,其影響範圍無遠弗屆,《第二人生》就是最佳範例。但不要忘記,盲目地相信網路力量,可能會血本無歸。企業界及廣告主都應該仔細思量。

廣告主應更融入遊戲中

根據羅斯的推測,去除亞洲及歐洲的玩家,對於美國廣告主來說,《第二人生》每個月約有四十萬的廣告有效對象。雖然如此,這些對象卻是非常分散的。除了上述廣告方式無法吸引玩家的理由之外,每個島嶼都是由獨立的伺服器來運作,若是一個地方同時聚集太多人,遊戲的流暢度就會大幅下降。而且在巨大的虛擬空間裡,玩家都是四處隨意走動,要注意到這些廣告本身就很困難。在技術和遊戲本質的雙重不利條件下,不易達成理想的廣告效果。

除此之外,羅斯也指出,目前電玩遊戲(video games)裡的置入性行銷也有類似的問題,玩家賽車或躲子彈已經夠忙了,根本無暇理會這些廣告。

羅斯針對虛擬世界廣告的觀察,引發了我的一些想法。不論《第二人生》還是其他電玩遊戲,都是互動的世界,既然如此,比較恰當的方式,應是設計能和遊戲緊密結合,且能引發高度興趣的「互動性」體驗,而非把實體世界那套移植到網路上,設立沒人造訪的虛擬商店或是分公司。倘若懶得花心思,直接贊助熱門地標或島嶼也是不錯的選擇,就像時下很多企業贊助熱門網站一樣。以商業思維出發,企圖「創造」熱門景點,是不可能受到青睞的。總而言之,廣告主應該更融入遊戲之中,以玩家角度思考,不要試圖改變玩家的習慣。如果我是玩家,我會希望能在裡頭開一台BMW到處溜達,而不是翻閱BMW的車款型錄。參觀BMW體驗館?我想免了吧,直接玩一場賽車遊戲不是更痛快些?(翻譯∥謝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