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行銷往往必須要有實際的數據來做精準投放的依據,
當然還有其他的因素要考慮,
這篇是給友人OJ的參考數據,
剩下的就是看圖說故事囉。
![]() |
![]() |
![]() |
![]() |
![]() |
![]() |
![]() |
以上
請享用。
部落格,新行銷公關模式
作者: 42廣告 日期: 2008-01-12 18:03
編按:近日42廣告開始向廣告主介紹部落格行銷的操作方法,也開始在執行一些企業部落格的案子(後續會陸續與大家分享我們的操作心得),坦白言,面對這類新式的行銷方式,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透過這個嶄新的平台,向不同世代的消費者傳遞傳播訊息,而藉此讓市場末端的消費意見,又能精準地回饋給廣告主。而這種傳播模式的異位,則提供給42一個非常大的思考空間。
以下,我們引界中華民國工業總會《產業雜誌》曾經刊載的〈部落格,新行銷公關模式〉一文,讓廣告主可以比較有系統性的認識「部落格」,及其應用初探。這篇文章有點冗長,但基本操作概念、架構清楚分明,是進入部落格行銷領域的導讀文章。
![]() |
(怕太冗長無聊到睡著,所以有點福利是正常的 )
----------------------------------------------------------------------------------------------------------------------------
文:胡文豐(作者為中國時報系駐美記者)
前言:部落格(Blog)野火延燒,席捲全球,這是繼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另一波網路平台的發展。一如電子商務大幅改變了零售業,部落格也掀起一波新的企業行銷與公關模式。部落格在美日企業間正熱正紅,甚至有些美、日高階主管還親自操刀,成為部落客(blogger)。總之,美日企業重視、設置與運作部落格的經驗,實值得我台商參考。
部落格(Blog),是weblog的縮寫,即網路日誌,簡稱網誌,簡單說就是一種網路形式的個人或團體傳播平台。部落客blogger就是blog的作者,部落圈blogosphere便是指blog及和其有關網站之統稱。
回顧網路發展過程中,幾項重要的應用平台,例如:BBS、eMail、MSN Messenger等,而這些已經成為網路超級熱門的應用工具,所擁有的共通特性都是:一、適用於作為廣泛人與人溝通的網路介面,因而能夠引發使用者龐大的群聚效應。二、絕大部分都以免費取勝,直到形成一定規模的市場磁吸效應之後,才開始經營周邊加值性的服務業務,或是開發廣告營收。
若再從大面向的網路平台發展過程來看,從1994年的Browser Interface、1998年的E-Commerce platform、2001年的Search Engine,這些已經成為網路市場中獲利主流的大工具,之所以能夠形成如此的經濟規模,進而轉換為成功獲利模式,便在於能夠有效的掌握現代消費者的基本心態,即「介面簡單、使用方便、交易快速、有利可圖」四大要素。
如今的網路族在經過多年的市場洗禮之後,已經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以及如何去找到自己想要的便宜貨了。因此,傳統媒體不分族群,統一播放式的行銷廣告模式,對於現在這一群網路e世代的消費者而言,已經起不了作用。有效運用網路的分眾行銷,建立個人化服務,以及透過直覺而有效的溝通平台,才是如今最有效的行銷法則,這也正是為何Blog特別受到全球企業關注其未來發展與應用的因素。
![]() |
過去10年來,Internet發展一路暴起暴落,一開始大概沒有人想到部落格會有這樣的影響力量。根據美國網路調查機構Perseus估計,全球部落格的數量5年內數量成長超過1,000倍,從2000年的2.95萬個,快速成長到今年第一季的3,160萬個;到今年底,預估全球部落格數量將達到 5,340萬個。
此外,根據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指出,部落格以每天新增2萬3,000個的驚人速度成長,甚至迫使企業必須開始改變遊戲規則。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則將部落格列為2005年度十大趨勢之首。
令人意外的是,部落格的本質與過去的達康(.com)快速成功、一夕致富的模式,大不相同。建立部落格的「部落客」(Blogger)是自發性的,99%以上的部落客在使用部落格時,都沒有想到要以此賺錢。
部落格絕大多數是業餘者的分享,最早出現的用途,只是讓網友在網路上寫日誌,分享自己實際的經驗與個人觀點。但由於它簡單好用,只要會打字,就可以成立自己的部落格,不僅可以用文字寫下心情筆記、趨勢觀察、活動記錄等包羅萬象的文字內容,還可加上照片、影片等多媒體檔案,吸引了大批部落客(Blogger)加入。
根據紐約一家市調公司eMarketer最近的調查,現今只有4%的美國大公司有公開的部落格。但是,已有愈來愈多企業跨入部落圈(blogosphere),而討論的主題,包括公司的經營管理、員工的心聲及回應客戶的問答。由於「部落格」可直接與消費者間互動,愈來愈多企業看好這方面的功效,開始著手建立企業的「部落格」。「部落格」的發展,不但對於傳統媒體有重大影響,許多歐美企業也開始運用這個管道重新規劃其公關工作。到目前為止,國外企業部落格主要的焦點,是提供公眾消費(public consumption)服務的企業形象經營。
![]() |
美國與日本企業最近興起企業「部落格」,這又與企業網站有何不一樣呢?其實,「部落格的精神,就是『開放』(openness)」,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去年在微軟總部舉行的年度執行長峰會(CEO Summit)中提到,「它反應一種開放和願意溝通的文化,表示我們不怕自我批判」。意味著微軟致力將訊息透明以及公開化。
除了公務,微軟員工自己經營部落格在微軟也相當普遍,例如職員史考伯(Robert Scoble)所主筆的「The Scobleizer」,是許多科技人士每天必拜訪的網誌。「我所秉持的準則是誠信」,史考伯堅持以客觀的立場評價各家產品,而不是像新聞稿一樣只誇自家產品好。微軟不是第一個投入部落格的公司。三年前美國多媒體軟體公司Macromedia就已經設置了員工部落格,方便與顧客有個固定的地方可以彼此溝通,而這也很快地成為資訊交流的最佳管道。
「部落格是最快最有效的行銷工具之一」,美國西北大學專攻行銷與口耳傳播的教授卡爾(Walter Carl)指出,到底該如何利用部落格這股新力量?目前最常被用來做部落格行銷的方式,是企業將試用品或是產品活動,放到部落格上,並告知消費者部落格網址,吸引消費者上來討論。例如日產汽車(Nissan)2005年重量級新車Tiida,就成立部落格(http://blog.nissan.co.jp/TIIDA/),邀請車主上來分享駕駛心得、開車旅遊經驗、試駕會活動感想、車隊活動照片等各種文字、照片、影片,讓車主或潛在消費者彼此互動,部落格上的討論也可直接反映給日產參考。
透過這套引用連結的機制,資訊可以在部落格間呈現平面的網狀傳遞,速度飛快,參考引用通告所統計出來的數字,企業也可以快速從被引述的文章,得知消費者對哪些方向的討論最有興趣。
此外,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這一家典型的傳統產業,在副董事長Bob Lutz的創意運用之下,成立了一個名為「Fastlane」的Blog,在這一個Blog中,Bob Lutz希望能夠聽到顧客最真實的聲音,就算是對GM車子或是對公司的批評也無所謂,因為Bob Lutz知道,唯有真的用心去傾聽顧客的聲音,才能挽救不斷流失的市場。因此,在Fastlane Blog 平台中,Bob Lutz每天親自觀看或回應每一篇網友的文章,並要求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應該要重視Blog裡面每一位消費者的意見,希望能夠達到企業裡的每一位員工,都可以成為最佳公關的理想目標。
如今由於GM Fastlane Blog的成功經營,Bob Lutz已經從每天親自觀看或回應文章的方式,改變為以網路Podcasts的方式,使用網路語音MP3檔案,回應每一位網友的問題,以建立更有效率的企業回覆系統。
日本的網站Exite從去年初起就開始提供企業設置企業「部落格」,並且大舉招募企業來登錄「部落格」,目前該網站已有350個企業的「部落格」登錄,而在企業的「部落格」中,最流行的就是連社長自己也要每天都將日常發生的事寫在「社長的部落格」中。社長的部落格除了是公司的象徵性指標之外,令人意外的是宣傳效果非常高。除此之外,最近一般職員的「部落格」也在逐漸增加。
造成這波社長「部落格」大盛的原因,可能得感謝livedoor的堀江貴文社長,由於livedoor本身就有經營「部落格」的事業,當然身為公司頭頭又頗具知名度的堀江社長,也要「下海」幫公司大力提倡一下該公司「部落格」的好用,再加上堀江社長的特異獨行及知名度,也會吸引許多想要一窺其私下生活的人,等於是幫公司又做上了更好的宣傳。
部落格能應用在行銷與企業經營上,那企業部落格應「由誰操刀」?部落格(網誌)指南的作者說,企業若打算成立公司專屬的部落格,可找內部的員工當版主,或請外部的自由作家坐鎮捉刀。
《傻瓜部落格--流行語行銷》(Buzz Marketing with Blogs for Dummies》一書作者Susannah Gardner說,企業為專屬部落格物色寫手時,可考慮從公司內部不同的階層選拔合適的人選,或聘請自由撰稿作家代勞。
幾個月前,Gardner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場部落格會議中說,最重要的是,部落格作者應具備親和力、駕馭文字的功力和援筆立就的能力。而且,他的工作時間表必須有彈性和餘裕,讓他能夠定期供稿。
像知名的微軟日本分公司,光是一般職員就有數十人開設了企業「部落格」,更在去年秋天將職員寫企業「部落格」,明確地製定了指導方針。微軟日本MSN事業部便利用該公司經營的MSN SPACE,以明示公司名稱跟所屬單位,設置一個專用的平台,讓大家去登錄並使用企業「部落格」。你可以看到微軟的系統工程師,以實際的名字來寫一些技術性的談話,另外,也會有針對顧客的支援部門,雖然支援部門不一定會是以真實姓名來寫,但是無論如何都不是以公式化的處理事物方式來面對顧客。對於開設後,也會有些對產品的抱怨或是批判出現,基本上都會以不刪除的方式,認真地來看待每位顧客的回應。
微軟日本MSN事業部認為,大企業常給人一種不易親近的感覺,而利用「部落格」的方式,可以讓顧客很輕易地感覺到企業內部大家在運作的氣氛,而且也會讓企業與顧客的關係更為親密;因此,今後會努力讓企業內的職員「部落格」繼續增加。
「在我看來,每一位員工都是最具熱情的公關人員,公司應該放手讓他們與顧客直接溝通」,鼓勵員工撰寫部落格的昇陽電腦營運長史瓦茲(Jonathan Schwartz)曾如此樂觀表示,因此在部落格的世界裡,昇陽也被視為難得的天堂。
美、日企業高階主管親自上陣撰寫部落格的例子不少。美國專業部落格協會會長兼商業部落格顧問公司Radiant Marketing Group總裁Paul Chaney就表示,打著企業執行長旗幟的部落格,通常著墨於「領導思想」方面,執筆者多半是備受尊敬的人物。
例如投資銀行ThinkEquity的總裁莫伊(Michael Moe),在今年成為該公司部落格的主筆,「其實我們也處於嘗試階段,儘管可能會因此在上面洩漏了一些原本應該保密的發展策略,但適度坦承的公開,總比把它們藏在保險箱裡蒙塵來的好,顧客也會更相信你」,莫伊說。
日本及韓國的「社長」們,身先士卒的比率,就高多了。包括日本入口網站 Livedoor執行長的堀江貴文、創投公司Neoteny執行長、也是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 Japan副總的伊藤穰一、公關公司Fyto總裁的飯野賢治、韓國鮮京電信(SK Telecom)執行長南重秀等,都有自己的部落格,也經營得有聲有色。
堀江貴文把他今天午餐吃了什麼、最近買什麼、開了法拉利跑車去哪兜風,甚至連商業活動的拜訪都寫進日誌,韓國的南重秀更乾脆把自己年輕時的照片都放上去,當這些企業主管真實地把自己的心情寫在部落格裡,大眾窺見的不再是企業領導者只能遙望的形象,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平凡人身影,拉近與顧客間的距離,宣傳效果可想而知。
![]() |
把撰寫部落格的工作外包的例子,也屢見不鮮,特別是開放部落格供使用者討論形形色色話題的公司。
請公司編制外人士撰寫部落格,有其優點。Susannah Gardner指出,著作豐富的自由撰稿作家,可引進新的觀點,為公司注入一股「自由開放」的氣息。但缺點是,這些外部作家對公司營運或企業文化可能不夠瞭解,也許需要額外的監督。
惠普公司是從外部聘請部落格作家的公司之一。2005年7月間,惠普成立一個部落格,邀請自由撰稿作家記述600年前大陸探險家鄭和下西洋的冒險歷程。
惠普亞太區行銷與商業服務經理Lee Hui Li接受ZDNet Asia電子郵件訪問時表示,用個人化的筆觸和生動的圖片敘述這段探險歷程,可當作一種「(拉近)客戶關係的工具」,進一步鞏固惠普在部落格讀者心目中的地位。
部落格可以說是顛覆了企業習慣的由上而下的單向操縱溝通模式。從有媒體以來,企業公關人員、行銷企劃數十年來都是利用「大眾媒體」(mass media),將企業產品或形象的訊息「包裝」過後,傳遞給媒體記者,記者再根據判斷與其他訊息來源報導,將「處理」過後的資訊刊在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上,社會大眾也就照單接收。
但是,在部落格闖入後,就形成了一個不受控制的「市井媒體」(citizens' media)。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中的不知名個人,張貼了一篇部落格後,獲得其他人的共鳴,透過網路轉寄、連結,開始吸引人潮上部落格觀看,並針對內容錯誤會有人提出質疑與討論。而且,正因為是大家自發的討論,影響力更大。「讓事實的真相在網路上公開,無論好事與壞事,散播的速度遠超過以往」,《紐約時報》指出部落格影響力更勝一般媒體的原因。
部落格讓真實呈現,並快速散播的特性,近年來開始獲得企業廣泛的重視。對企業來說,一旦想到全球可能有上萬名消費者,在部落格上討論他們的品牌形象、產品使用心得,多數企業勢必得要選擇正面以對,並開始思考如何利用,但是結果卻不見得成功。
早在2003年3月,七喜汽水(7 Up)就已經嘗試要用部落格來做行銷。當時為了宣傳新調味乳產品「狂牛」(Raging Cow),成立「狂牛部落格」,配合全美的巡迴行銷活動,請消費者以「狂牛」身分來寫部落格,分享飲用經驗,因此獲得消費者熱烈迴響。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有部落客發現,在狂牛部落格中,有6名大力讚美的部落客是七喜安排的。
![]() |
七喜造假的消息,違反了部落格在網路上真誠表現自我的精神,這個訊息開始在各部落格之間傳遞,進而有部落客開始發起「抵制狂牛」(The Raging Cow Boycott)活動。儘管真正抵制的人數不得而知,但卻對七喜的品牌與形象造成傷害。後來,七喜的「狂牛部落格」也以關站做結。儘管事隔已三年了,如今在Google上打入「抵制狂牛」關鍵字,仍可找到近3萬筆文章連結。一旦部落格行銷操作不善,殺傷力的速度與威力由此可見。
當然,除了上述的部落格不當使用危機之外,部落格的確是目前最具行銷穿透力的工具之一,它具有多項市場行銷的優勢:
一、最省錢,但也是最有效的行銷利器之一。
二、最真實,同時也最具即時性的市場資訊回饋系統。
三、經常是產生絕佳創意的資訊來源。
四、對企業而言,也可以成為最具經濟效益的內部資訊交換平台。
因此,Blog對於企業來說,到底是有效的行銷利益創造者,還是會造成企業危機的毀滅者呢?這中間的差別,將取決於企業是否能夠正確的使用Blog。
![]() |
綜合美國企業設置企業部落格之前,應考慮的幾項建議,包括有:
一、考慮清楚你希望部落格達成何種目的。內部部落格與公開部落格的目的並不相同。舉例來說,通用汽車副董事長路茲執筆的部落格Fastlane,及波音商用飛機行銷副總裁巴斯勒撰寫的部落格,都是明確針對客戶和一般大眾。英特爾執行長歐特里尼所寫的部落格,則屬公司內部,不對外公開的。
二、熟悉規則。部落格是雙向溝通的新方法,特色是非正式的語調,及時更新與坦率的討論。還有,切記不要在企業部落格裏打壓異己,部落格的原意就是要像聊天一樣,交換心得,而不是用於攻訐謾罵。
三、務必投入時間及資源,以維持更新部落格。
四、研究設立部落格的法律層面及訂定指導綱要,好讓主管及員工瞭解哪些內容是不被允許的。執業律師警告,一旦不慎,部落格可能觸犯毀謗法、智財權和證券法規。
五、必須預先建立員工的紅線警戒區,以免發生企業內部資訊的不當外漏,或是造成對外部消費者不當回應的危機。
六、謹記誠實永遠是最佳的服務方式,尤其是在面對企業過失的時候,以誠實而負責任的緊急危機處理態度面對,經常是化解危機的唯一途徑。
七、千萬不可漠視消費者聲音,尤其是對於企業負面的批評,則更應該要虛心的接受。
八、嚴重忌諱不當的行銷方式,千萬不可將Blog直接拿來作為商品廣告使用,更忌諱做誇大不實的行銷訴求,否則網路上負面的訊息傳播,將會造成嚴重的企業危機。
一旦決定設立部落格,企業必須做好面對無從預測、甚至無厘頭的讀者反應或批評。如果企業部落格只是堆砌枯燥乏味的公關稿,或者避重就輕、避談熱門話題,都會招致讀者的狠批。例如,波音的巴斯勒不願在部落格裏觸及前執行長史東賽佛因性醜聞而下台,引發讀者砲轟。
雅虎對於員工部落格的規定,是不得提及尚未公開的資訊,如果收到新聞媒體的詢問,必須向公司公關部門報備。另外,如果涉及對其他部門的工作評論,公司建議部落客不妨先和有關單位進行討論,雅虎的指導綱領表示,不論你是要稱讚或批評雅虎,請做出詳細的評語,而不只是寫下「酷」或「爛」。
在過去,企業行銷部門為了市場調查,需要向調查中心購買資料,但此為次級的資料,企業體若能自行有效運用部落格,資料內容是由網友主動登錄而成,是第一手的初級資料。部落格若能成為聚集鮮明屬性消費者的平台,可直接進入消費者生活型態,只是要精準針對Blogger的生活型態出發,運用部落格,即能針對目標族群製造精準的行銷策略。
雖然說部落格的熱門程度席捲全球,但是就如過去網路行銷一樣,僅有一成人口參與活動,而九成的人口甚至連部落格是什麼也不知道,然而行銷最難的,就是找到對自己產品有興趣的人,若能充分掌握一成的目標族群所創造的效益,將會比過去漫天捉不著邊際的大眾行銷手法來得高。
在台灣,部落格熱絡,但部落格行銷風氣尚未成熟,且部落格中的內容真假難辨或者不當言論,也是企業運用部落格行銷卻步之處。因此,企業不管採用網路行銷或者部落格行銷都需要管理。
總之,網路行銷所培養出的消費人口,接受新事物的程度較高,但也較精明;因此,企業運用部落格行銷,操作社群需要長期維護,如果只是一波活動而已,那麼成效不大。部落格行銷的出現,究竟是創新之意,還是老酒換新瓶、曇花一現的熱潮?「市場的接受程度」將會說明答案。
本文出處:中華民國工業總會《產業雜誌》〈部落格,新行銷公關模式〉。
.
看過後簡短幾點心得分享:
網路社群的行為模式分析以及網路行銷
與傳統動輒上百萬的廣告行銷經費來說
目前較常見的都是相比之下的999牛1毛而已
而且能影響的群體更大更廣
台灣當年的民生報何等風光?而如今安在?
希望這篇能與大家分享另一個思考的觀點
.
.
從紐約時報將停印,思考傳統媒體之死與部落格化?
本文作者:不來恩 | 發表時間:2007/02/09 |
也許傳統報社的困境不在紙本發行量的銳減,而在無法有效應用網路新媒體(說冷感,其實應該是不知道怎麼玩、玩得不開心),一來不但搞不懂網路是在幹嘛的,二來就算搞懂了,也不願接受新的遊戲規則,只好繼續使用鎖右鍵、只開放一天免費閱覽、隨時刪掉舊文、完全不開放回應功能、不提供RSS訂閱..等等措施,彷彿是給你多看幾個字我就會少一塊肉。這些,對於氣焰囂張如我們的網路讀者來說,的確是讓大家繼續幹譙的最好示範。
的確,要接受新的遊戲規則還真的不容易,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營收模式,錢從哪裡來?一個不能養活自己的公司,不算是好公司,就算他做了再多善事、好事,因為他身為「以追求利潤為主旨」的組織,不賺錢會愧對於自己的生存權。
網路的發展到2007年的今天,有什麼創新的營利模式嗎?沒錯,還是廣告。以全球最大網路公司的Google來說,他的主要營收就是AdWords與Adsense的組合,當然我們也看過「無名小站」對於網路廣告的精彩玩法,廣告不會消失,只是他會以不同形式存在與展示。
「分類廣告」以往是傳統報紙的主要營收,現在,上了網後,分類廣告就是Google搜尋結果頁面右邊的那一長條的關鍵字廣告,「分類廣告」並沒有消失,他自己找了出路,用了不同的方式存在著。Google更厲害的是,他把原本只存在於Google網站中的分類廣告,透過「Adsense」的利潤分享機制,將他擴及到其他跟Google完全不相干的各大網站與部落格、社群網站中,傳統媒體的報紙發行量再大,也沒辦法通吃不同社群的版面,吸引不到不同族群的目光。但以沒有立場的廣告平台提供者Google來說,網友接觸到的是廣告主,不是Google,就算馬英九在Google平台登關鍵字廣告數落陳水扁的不是,也不關Google的事。這也讓Google的長尾繼續延伸,讓小作者、小網站也能有穩定的營利模式與發展信心。
而「社群經營」不但是可長可久,而且是非做不可的希望工程。在台灣,任何公司如果能「擁有」PTT這個全台最大社群的BBS站,大概什麼行銷案都能順水推舟、風行草偃(針對年輕人來說),這就是為什麼不來恩我很想買下「http://Gaaan.com 」這網站的技術,他可能有機會將PTT社群轉到手上。在大家沒法買下Google或成為第二個比Google還強的平台的現在,提供廣告平台這件事,就是相當費力的挑戰(是挑戰,不是不可能打贏)。所以,當下不如不做的選擇,就是把自己的社群「養」起來,就像喝「養肝茶」一樣,前面幾天你看不到成效,但經營有方的話,這個社群不但能成為營收的基礎,更會變成一股相當強大的力量!
根據前述報導指出,紐約時報的紙本發行量約110萬訂戶,不過目前每天已經有150萬人次以上的網友上網閱讀網路版紐約時報。紐約時報的發行人「沙茲伯格」更進一步指出,「讀者上網讀紐約時報的目的,不是要看一般部落格式的文章,而是因為他們相信紐約時報的新聞」,這位發行人可能沒說完,他沒講到讀者看完紐約時報的網站後,做了什麼(這才是重點)。這些訊息透露出,讀者並不是不需要傳統媒體,而是他們要得更多,大眾需要新的平台、新的溝通方式,而不是傳統的你說我聽,你寫我讀。就像以前農閒時會在樹下、廟裡喝茶聊天,看完報紙後就互相評論,順便講講哪個店家的xx藥比較有效。
但媒體在過去幾年的養尊處優與自以為要領導這世界、教育這世界的唯我獨尊心態,卻讓絕大多數傳統媒體失去了網路時代開創新契機的大好機會。現在,巨獅終於逐漸甦醒,只是,規模越大風險也越大,是不是能夠順利開創新媒體時代?大家都在關注。
紐約時報以「必須成為這個社群的一份子」的低姿態,希望能重新找回發言權與影響力。相當難得的,讀者的感受終於逐漸受到重視。一個媒體存在的意義,就是「影響力」這三個字,不只是發行量,不只是廣告銷售量。現今傳統媒體的困境在於讀者已經不再相信傳統媒體精心安排下完美呈現出來的報導或內容,在網路上,你隨時可以找到比記者更專業的業內人士,評論該篇報導所提供的錯誤資訊;或者你隨時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報導中指稱的當事人出來現身說法,糾正記者錯誤的引導與暗示。這一切,都在在的提示著我們,傳統媒體需要更謙虛、更負責任的提出他的報導或提供某個議題的引導,然後讓網友們共同參與這些發生在周遭的事件,並互相檢閱、討論與更正。
媒體不需要再高高在上的站在資訊掌控者的立場,資訊已經有了自己的出路,而是必須站在「議題引導者」的角色,創造出一個更有影響力的社群,適時的為讀者整理資訊並提供「呈現各種角度」事實真相的平台。當你的網站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溝通平台」的時候,讀者會忍不住一天上來好幾次,就像我每天都會逛「HemiDemi 」網站一樣,我們除了想知道有什麼消息,更想知道大家都是怎麼想的,更需要不同領域的讀者或網友們來「補完」,網友間的互動與溝通,才是影響力的開始,也更能創造出更多的火花。(可惜智邦MyShare 改版的方向不符我的需求,不然MyShare網站速度比較快、流量比較大說)
[gads]
網路時代的數位閱讀的重點不在閱讀裝置或閱讀方式,當然更不會是如何把讀者鎖在某個裝置裡面等議題上,而是在網友間的P2P(peer to peer)互動。讀者活過來了,不能再叫讀者閉嘴。就像我看完文章就很想抒發一下,雖然我的文筆不好、思路不清、學識不足,但這問題一點也不會影響我身為一個讀者的發言權。Web 2.0的部落格提供了這種思維的溝通平台,當然,「部落格化」不是單指「blog」這種形式,而是一種重視讀者與重視溝通、互動的一種心態。
我們來看原本的「部落格blog」這形式堅持的是什麼?
部落格的特色:
1.固定連結
2.回應(Comments,單篇文章的討論、留言功能)
3.引用(TrackBack,又稱回溯)
4.彙整(Archive,分類彙整、分時彙整)
5.文章以時序排列
沒有回應功能,不提供引用不提供RSS訂閱,這算部落格嗎?這問題見仁見智,不需要落入非怎樣不行的窠臼。只不過,之所以要如此堅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功能可以大幅增加原作者與讀者間的互動、溝通與訊息的快速傳遞,一切以「溝通、互動」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造就blog、blogger與部落圈的強大影響力,當然,這只是傳統媒體轉向網路的第一步。
這幾年來部落格之所以這麼紅,不是因為其他媒體或企業的一貫炒作與行銷,而是部落格的形式為每個「個人」提供了一個相當方便的訊息發佈平台,每個平台都是自己的平台,但卻又能夠與其他平台緊密的互動與溝通(回應、引用與RSS交互聯播)。資訊找到自己的出路,卻又不用擔心怎麼做網頁、如何美化、設計網站版型,這一切BSP或免費的部落格系統都提供好了,不熟電腦的人不用管電腦或網路怎麼運作,只需好好經營自己的媒體與內容,資訊的發佈與傳遞,獲得了解放,所以部落格紅了。
當此之際,傳統媒體當然不是去買無名小站或做出第二個無名或Blogger,經營BSP(Blog Service Provider)會耗盡龐大的資源與金錢,如果你不是第一或第二名,往往只能回收到無盡的財務壓力與用戶的抱怨。倒不如放記者自由,並以原本的編輯台優勢,重新創造出更加優質的報導,並協同「社群經營師」培養出獨一無二的社群,到時候,這網站就成了全台灣最大一顆小樹或全台灣最大的小廟,可以容得下千千萬萬人來泡茶、聊天並交換心得,如果你要當那個賣藥的,就好賣了。
網路的未來就是由用的人來決定,當下的傳統媒體如果不再水土不服的話,相信以這些媒體人的信心與實力,一定能創造出更讓人震撼、更影響深遠的下一代媒體,我們熱切的期盼著。…
第一次練習寫很多字,未完,待續… 請常常上我的網站來吧..
.
.
.
看了這篇後有幾點簡短感想分享:
傳統的傳媒面對單一小區域或許能影響的改變的有限
但是網路的影響力在英文使用地區
以及目前使用華語文的大中華地區與海外華人
能夠影響的範圍與台灣單一地區相比來說
這個潛在市場是相對的巨大很多
過去大企業所掌握廣告媒體通路的門檻已經在網路興起後無聲無息快速的變化下產生改變
金流與物流(流通管理)將是未來企業穫利與生存的關鍵
對很多過去有輝煌戰績的企業現在正被"看不見的通路與市場"瓜分掉原本的優勢而不自知
大企業過去的優勢是否漸漸在這波的快速變化下反成為包袱
值得我們以及企業關係人深思
fedrico
----------------------------------------------------------------------------------------------------
阿拉斯加小記者如何利用Facebook在三周內號召5萬人買報紙
by Mr. 6
原文引用出處: http://mr6.cc/?p=2785
on February 4th, 2009,
台北似乎人人還有買報紙的習慣,但在美國,有人已很久沒看報紙,只在旅行時房間門口被丟一份報紙勉強看看風土民情。如果沒人買報紙,那報社也就找不到廣告商贊助,對報業來說這是一個像旋轉溜滑梯愈滑愈低的死亡循環。
不過,二月二日星期一,也就是前天,對於垂死的美國報業,卻是一個「大日子」!因為,這天是,「全國人人買一份報紙日」(National Buy a Newspaper Day)。
大家約好,在二月二日星期一當天,到便利商店,掏出錢包購買一份報紙!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點子,號召全美國說好在某一天,人人都買一份報紙,那麼所有報社可以預先作準備,當天的廣告或許就賣得比較貴,印量也是平常的十倍,通路都準備好空間,讓大家花錢來買報紙;不只幫垂死的報業再注入一點點資金收入,也可以讓每個人在當天「重溫」以前在早晨的陽光下,一邊吃早餐一邊看報紙,咖啡香與黑油味混合的令人精神一振的氣味。如這位小記者自己說的,過了這天後,說不定哪天美國人會又再度開始買報紙來看?
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奇妙的點子,並不是什麼報業公會還是同業促進會在支持的,而是由遠在阿拉斯加的一份小報的記者所發起!他還不是住在Anchorage,他是住在Central Alaska,好像是在……阿拉斯加的中部!天,那邊有住人嗎?這麼邊境的地方,卻不能阻擋他的創新,他還為這個活動,特地開設了一個叫「BuyANewspaperDay.com」的網站。
不過,一個遠在阿拉斯加的小報記者,想要要求美國全國人人在某一天,聽他的話,一起來買報紙?
尤其,小記者是在1月12日才發起這場活動的,距離「執行日」只有短短三周的時間,哈囉,這……怎麼可能成功?
何等困難!
如果是你,會怎麼行銷這場活動?
這位小記者厲害了,他使用了Facebook, 在Facebook裡面設立一個「Event」,event這個社群元素,就有如eVite一樣,讓你可以發表一個「活動」,讓他人報名參加,通常是拿來辦私人派對或一些社區活動用的,小記者就在Facebook設置一個「全國一起買報紙日」的event,告訴大家,支持報紙的時候到了。他悲哀的開場白,有些大報已經開始刪減「送到府上」的服務以節省成本,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專家指出,美國有些小城鎮(包括他的城),到了2010年時將面臨「無報紙可看」的文化災難!
所以,大家在2月2日來買報紙吧!
有趣的是,在Facebook設一個event有何幫助?「全國買報紙日」這場活動,小記者身為主辦人,幹嘛需要一個「報名介面」來讓我知道誰參加、誰沒參加?參加的人一定就會真的買報紙嗎?不參加的人就一定不會買報紙嗎?
但在Facebook就是不一樣。Facebook Event不只是個讓你發布幾月幾日開派對而已,它讓你加入後,Facebook的minifeed動態資訊也會馬上幫你告訴你的朋友:「這位先生剛剛已經加入了『全國買報紙日』的活動囉!」
Facebook有多厲害?這位小記者說,1月12日,他只是先寄給了他在Facebook上面的600個朋友,從他的日記可發現,短短三天後,就有2500個人加入!再過了兩周,到了2月2日時,已經吸引了高達2萬人報名參加!下面還有1300則留言!這2萬人還是真的點「參加」的,從數字顯示,除了這些人外,另外還有被轉寄到的朋友高達4萬多人,這些人很有可能也會告訴他們的同事,一起參與這個活動,因此,最後會賣出的報紙份數,說不定可以上看有10萬份吧。
這次的「無成本」的推廣成功案例,讓我們看到,上周,矽谷傳出一則令人頗為側目的增資訊息,有一間公司叫「Socialmedia」,取得600萬美元(2億台幣)的種子創投資金,金額不大,不過在這個寒冬中,能取得資金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看看誰給他們資金?嘩,IDG創投,還有Charles River創投,都是一時之選!
為何Socialmedia有這麼大的能耐?原來,這間公司已號稱為全美國最大的獨立的專營社群行銷的廣告聯播網,串連了高達5000個在外掛應用軟體(application),散布在Facebook、Bebo、Hi5、MySpace中,在上面置放廣告。目前這部份的綜效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業界亦認為這部份的方向還有待調整,令人擔心的是,Socialmedia打算拿這筆錢來投入在芝加哥、紐約的行銷團隊中,他們將花更多時間加強他們與企業客戶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在把「社群行銷」這塊做得更自動化、做得更好。這點,令人有些疑惑。
Socialmedia真的是社群行銷的答案?這時候,我們該默默觀察的是,像「全國買報紙日」這樣成功的社群行銷案例。看看這些小小的人物,怎麼利用Facebook平台「現有」的工具,做出一些驚人的創意的大事。Facebook有個好處:上面的一切都很容易「數字化」(quantified),所以,這些案例都歷歷在眼前,有人說,現在網路已經漸漸走到一個境界,「獨立網站」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不過,以行銷人的觀點來看,出現了Facebook這種東西,以及上面許許多多的玩法,或許是另一個新世界的開始。
.
引用來源:20070411 《經理人月刊》4月號 採訪‧撰文∕張鴻
烈日正午,美淑懶懶地離開辦公室,旋即轉入巷口的便利商店。拿了微波便當和可樂,心裡還掛念著下午要做的報告……。結帳時,可樂:20元。這個周末,美淑約了群朋友到大安路上一家新開的燒烤店敘敘舊,烤肉搭配著可樂,友情和味蕾同時加溫……結帳時,可樂:50元。同樣是一瓶可樂,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價格呢?「消費者到便利商店,買的是『方便』;到餐廳,買的是『氣氛』和『感覺』。」可口可樂業務暨行銷總監陸巍分析,消費者在不同通路,消費習慣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的產品也不一樣。
細分通路、口味、包裝所有的通路策略、定價法則,最終還是要回到消費者身上。因此,可口可樂(Coca Cola)的做法是:先將通路細分。便利商店、大賣場/量販店是主要通路,其次是超級市場、軍隊營站及全聯社、傳統柑仔店;另外,從2004年開始重點發展餐飲通路,像速食店、小吃店、中高檔餐廳、泡沫紅茶店等。接下來是口味。但往往口味是比較大眾化的,只有在泡沫紅茶店,可口可樂會跟店家一起研發新口味,利用店內一些已經有的原料搭配可樂,像最近流行的可樂多多、雪碧多多。因為消費者去泡沫紅茶店,就是希望嘗試一些特調的、跟包裝產品不一樣的口味,因而在口味上做區隔來滿足消費者的「渴」望。
最後才是包裝。像在量販店裡,我們會看到1.25公升4瓶裝和600毫升寶特瓶4瓶裝的可樂;但在超市只有600毫升,這是因為在量販店、跟在超市裡的消費行為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消費者會利用周末假日全家人一起去量販店大採購,也因為會開車去,所以大包裝大容量不會造成攜帶上的負擔。
但超市往往就在住家附近三五分鐘的路程,1.25公升對他來說太重了,相對而言,600毫升比較適合。另外在超市或量販店還會看到350毫升6罐裝的包裝,這在便利商店就看不到。同樣,因為消費者不會去便利商店買多瓶的包裝,如果要買,他會去超市,價格相對也比較便宜。但逢年過節、或突然有朋友來訪,可能會想要多準備,可是又不想跑太遠,所以針對節慶,在便利商店就會推出4罐裝的促銷,來滿足消費者「貪圖方便」的需求。
「在包裝上做切割,除了是希望在通路上做區隔外,也能夠在價格上做區隔,避免便利商店跟超市、超市跟量販店在價格上直接競爭。」陸巍強調,尤其通路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量販店不只跟同業比,可能還會考慮到超市、便利商店或全聯社對自己的影響。因此,如何在通路、產品包裝,甚至價格上做區隔,建立消費者在不同通路的消費習慣,進而對廠商「區隔化」就成為重點。感覺對了,價格翻兩番!通路切割得愈細,對消費者了解愈清晰,才能發展出適合這個通路的包裝和產品。以日本全家便利商店來說,同樣是便利商店,更細分為在學校附近、住宅附近、還是在工業區裡面、辦公大樓裡、辦公室附近街道上的通路?附近的消費族群是誰?男生多、還是女生多?年齡層分布如何等。以可口可樂的餐飲通路為例,速食店和餐廳就是不同的通路。
在麥當勞(McDonald's),主要是販售汽水機的產品,售價約在20元上下;火鍋店、燒烤店則以6.5盎司/10盎司的玻璃瓶為主,售價幾乎是由店家喊價,只要消費者的「感覺」對了,價格可能翻上好幾倍。至於為什麼選擇玻璃瓶、而不用運送方便的鋁罐呢?陸巍分析,主要因為玻璃瓶是所有可口可樂的包裝裡,被認為口感最好的,搭配鮮食相得益彰;當打開玻璃瓶蓋的瞬間,「啵」的一聲,然後再慢慢注入裝滿冰塊的杯中,感覺非常好。再者,一般到餐廳消費,價格相對較高,如果同樣是罐裝,會讓消費者在價格上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便利商店一罐才20元,為什麼這裡比較貴?」所以用玻璃瓶包裝來做區隔。
而在餐廳這個通路裡,又考慮到消費者往往是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去,因此又發展出20盎司的大玻璃瓶,大家可以一起共享,這其實還是從消費者需求出發。玻璃瓶的應用還包括了限量的「紀念瓶」。像可口可樂在去年就推過兩次120周年的紀念瓶、或更早的聖誕節或奧運,都創造了不錯的買氣。陸巍認為,紀念瓶是最適合在便利商店販售,因為會去便利商店的消費者,通常願意付相對於超市或量販店更高的價格。但要注意的是,不能過分運用「限量」,因為運用過於頻繁的話,會降低消費者的稀有感,覺得「反正這次買不到,下次再買就好了」,因此要小心控制活動的頻率。
了解消費者的價值觀「定價」說穿了,就是要消費者「埋單」,因此,定價還是要從消費者端的認知開始。一旦某項產品在消費者印象中已有「定價」,就很難再改變了,以碳酸飲料來說,350毫升罐裝在便利商店裡就是20元、600毫升寶特瓶就是25元。因此,廠商的定價是從零售價而來,消費者對這個零售價的定位是在哪一個級距,例如咖啡飲料就比碳酸飲料貴一點,然後反推回來。
第二步,要去了解這個客戶(指通路商)要求的毛利是多少。當然每一家客戶要求的毛利不一樣,中間會經過多次談判的過程,包括配合促銷的活動等,然後可以提供什麼價格。然後再從公司角度來看,這個價格是不是可以接受、有沒有利潤;也就是,消費者的零售價、客戶的毛利,再加上廠商的利潤,然後產生進貨價格。多通路發掘商機,以多包裝、多品類滿足消費者,正是可口可樂不敗的價格策略。